首页 > 阳明心学
阳明心学

《传习录》第一卷 陆澄篇 “ 仁者见仁 知者见智"

作者:
  • 2023-04-12
  • 162

正文

王嘉秀[一]问:“佛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,仙以长生久视诱人入道,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,究其极至,亦是见得圣人上一截,然非入道正路。如今仕者,有由科、有由贡、有由传奉,一般做到大官,毕竟非入仕正路,君子不由也[二]。仙佛到极处,与儒者略同,但有了上一截,遗了下一截,终不似圣人之全。然其上一截同者,不可诬也。后世儒者,又只得圣人下一截,分裂失真,流而为记诵、词章、功利、训诂,亦卒不免为异端。是四家者,终身劳苦,于身心无分毫益。视彼仙佛之徒,清心寡欲,超然于世累之外者,反若有所不及矣。今学者不必先排仙佛,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。圣人之学明,则仙佛自泯。不然,则此之所学,恐彼或有不屑,而反欲其俯就,不亦难乎?鄙见如此。先生以为何如?”先生曰:“所论大略亦是。但谓上一截、下一截,亦是人见偏了如此。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,彻上彻下,只是一贯,更有甚上一截、下一截?‘一阴一阳之谓道’,但‘仁者见之便谓之仁,知者见之便谓之智,百姓又日用而不知。故君子之道鲜矣’[三]。仁智岂可不谓之道?但见得偏了,便有弊病。”

注释

[一]王嘉秀,字实夫,湖广辰阳(今湖南沅陵)人,阳明弟子,颇好谈论仙佛。[二]佐藤一斋曰:“铨选不由吏部,夤缘内臣受官,谓之传奉。唐宋谓之内降书。由科、由贡,是入仕正路;由传奉,非入仕正路。”[三]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“、仁者见之便谓之仁”云云,语见《周易·系辞上传》。

翻译

王嘉秀问:“佛教以出离生死来引诱人入道,道教以长生久视来引诱人入道,他们的本意也不是要人做不好的事情,推究其极至,也不过是他们只见到圣人上一截,然而这并不是入道的正路。犹如现在入仕做官的人,有的经由科举、有的经由推荐、有的经由传奉。经由传奉,一样能做到大官,但毕竟不是入仕的正路,所以君子不会经由这个途径。道教、佛教达到极至之处,与儒家大略相同,只是有了上一截,没了下一截,终究不似圣人那样的全面。然而其上一截相同,则是不可以抹杀的。后世儒者,又只得到圣人的下一截,结果是分裂失真,其流变而成为记诵、词章、功利、训诂之学,亦最终不免成为异端。这四家,终身劳苦,但是对于身心没有分毫的益处。对照那些道教、佛教之徒,清心寡欲,能够超然于世间俗累之外,反而像是有所不及了。现在学者不应当先去排斥道教、佛教,而是应当笃志讲求圣人之学。如果圣人之学昌明,则道教、佛教自然会泯灭。不然,则我们所学习的,恐怕他们或许还有所不屑,而我们反而希望他们俯就,不是太困难了吗?我的见解如此。先生您认为怎样?”
阳明先生说:“你所论述的,大体上也是对的。只是所谓上一截、下一截,也是人们认识不够全面才会如此。如果论及圣人的大中至正之道,彻上彻下,只是一以贯之,哪里又有什么上一截、下一截呢?‘一阴一阳之谓道’,但‘仁者见之便谓之仁,知者见之便谓之智,百姓又日用而不知。故君子之道鲜矣’。仁智怎么可以不称之为道呢?只是认识不够全面,就会有弊病。”

心得

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并不是我们学习无用,而只是每个人的认识不够全面。所以才会有弊病,有分岐。
所谓的上一截下一截,应该就是深度的问题,也就是我们通常对于事物的深度,学习的深度,还有是否能知行合一。


END

我心光明,夫复何求!
知行合一,致良知!

微信二维码

触动心弦

  • S

    大其心,容天下之物

    Q

    大其心,容天下之物
    虚其心,受天下之善
    平其心,论天下之事
    潜其心,观天下这理
    定其心,应天下之变

  • S

    凡事往简单处想,往认真处行--查理芒格

    Q

    凡事往简单处想,往认真处行--查理芒格

  • S

    仪式,把内在情绪感受外在表现出来

    Q

    仪式,把内在情绪感受外在表现出来,并且与其它的个体进行分享,从而使人获得安全感跟神圣感。从社会角度上来讲:可以确认个人身体跟集体认同;从心理角度来讲:可以让个人生命划分节点,给绵延时间赋予意义。

  • S

    人内心的道路,有时幽微难辨

    Q

    人内心的道路,有时幽微难辨
    有时天高地阔,有时如行刀刃
    有时生出翅膀忽然飞起来
    悲苦交加,生死收受
    唯一不变,是心甘情愿走在这路上

  • S

    世事本无好坏,皆因思想使然——威廉莎士比亚

    Q

    世事本无好坏,皆因思想使然——威廉莎士比亚

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

请升级您的浏览器:Internet Explorer11 或以下浏览器: Firefox / Chrome / 360极速浏览器

回顶部